目录
文学史研究
1950年代的文学宣传——以《文学书刊介绍》《文学书籍评论丛刊》为例黄发有;1-11
抗战初期报告文学的经验与难题——以骆宾基《大上海的一日》为中心路杨;12-22
作为新文学史问题的“新月派”(1950—1957)袁洪权;23-44
社会分层与农村青年文化人——兼论路遥研究及其重要小说牛学智;45-54
个人独唱与“百花时代”的诗歌生态——以流沙河《草木篇》为中心李东若;55-63
1981年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》的媒介叙事与文体政治杨毅;64-76
文学现象研究
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学里——近期长篇小说创作中的“现实题材”孟繁华;77-88
人物形象塑造的“突围”与路径——小说创作探索之一段崇轩;89-95
媒介视域下中国网络文学叙事生产的进路、特征和趋向王金芝;96-104
最新文本
星空下的黑暗与光明——陈彦《星空与半棵树》读札丁帆;105-115
王道梦·中国梦·人类命运共同体——评吴礼权长篇历史小说《王道梦》栾梅健;116-120
“反传记体”与“70后”一代的“中间性格”——关于魏微的《烟霞里》徐勇;121-126
沙湾的两股理性力量及人物群像图——王跃文的长篇小说《家山》社会觉察力分析卓今;127-134
新时代“山乡巨变”的文化“胎记”——评王松的长篇小说《热雪》邓淑月;房伟;135-139
作家作品研究
“姿本”的较量和灵魂的颜值——读舒雅《她的姿本时代》张学昕;朴竣麟;140-145
从深圳出发,向人性回归——邓一光论申霞艳;146-153
先锋突围与“深思的轻”——黄孝阳的文学观与创作实践浅析梁向阳;张瑶;154-159
日常生活与历史神话的张力——论付秀莹“芳村”书写变迁王业森;黄德志;160-164
一个春天的童话——细读铁凝小说《哦,香雪》张伯存;165-175
从逐梦到造梦的精神旅行——西篱诗集《随水而来》的一种读法蒋登科;姚洪伟;176-179
莫言《生死疲劳》:超拔的后现代主义拓展段爱松;180-187
论晓苏短篇小说居住空间的人性隐喻和话语内涵喻子涵;刘裕先;188-194
突发灾难的文学表达与救赎——评程文敏编著的《抗“疫”者说》慕江伟;195-199
当代文学中的“青年进城”叙事——以《人生》《城市战车》《耶路撒冷》为例刘雯卉;200-206
会议综述与书评
哀悼与守望:细读的沙之绳——论陈晓明的文本细读方法及其他孟睿哲;207-214
“新时代山乡巨变与新乡土小说”学术论坛综述钟媛;215-219
编后记220